50亿流量!深圳用一场展会撬动新时代!
2025-04-02 14:36:30

在中国历史上能连升“三级”的展会,真的不太多...

图源:深圳特区报

中国有近9000个展会,涵盖各个行业和领域。

但很少听说哪个展会能一年三级跳的,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算一个。

文博会被誉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创办仅一年就经历了3次升级。

从深圳市到广东省、再到国家主办,文博会首届举办就入选了“中国文化十件大事”,也是多次被写进“国家报告”的展会。

这个展会的起源,还得从一群时代的“弄潮儿”说起。

图源:赵青

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深圳作为第一个经济特区,成为了改革的试验田。全国各地的“拓荒牛”带着梦想汇聚在这片热土上,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和多元文化,不仅带动了经济发展还为文化产业的萌芽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图源:文史博览


中国“油画第一村”

在这批逐梦青年中,还有不少时代的“弄潮儿”。

1989年,香港画商黄江为了降低运营成本,带着26名画工来到了大芬村。

也将临摹油画赚钱的“新鲜事”带到了这个面积仅0.4平方公里,人口约300人的“落后村”。

在那个靠种地为生、人均年收入不足200元的年代,临摹一幅油画就能拿到20块钱的工资,成熟的画工一天最少也要画30张,于是,黄江又招了不少村里的学徒。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大芬村已经集聚了超过五百名画师,同时配套的画笔、画布和颜料等产业也逐渐进入村庄。

在黄江的引领下,油画产业迅速崛起,大芬村也成为了全球油画交易的重要集散地。

图源:国际文仪

“文化立市”先行“者”

2002年,中央首次把“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确定把文化产业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深圳作为改革的排头兵,此时已积累了一定的知名文化产业,“水贝街区”、“中国民俗文化村”、“大芬油画村”等早已在全国享有盛誉,结合自身优势,深圳率先提出了“文化立市”战略,并决定举办文博会。

图源:寒柳烟波


首届文博会

2004年,首届文博会在原深圳高交会馆成功举办,采用了主分会场的模式。

700多家企业和机构参展,成交金额合计达356.9亿元。

在大芬油画村分会场,千名画家、画工在村内现场摆开画架,创作油画的场景获得了中外客商和游客的广泛关注,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销售额一路突破千亿大关,被评为“中国油画第一村”。

首届文博会吸引了近50万观众,初步打造了集文化产品博览、文化产业要素交易和文化产业信息交流于一体的综合平台,被评为2004年中国文化十件大事之一。

图源:深圳特区报

从第二届展会开始,文博会一路高歌猛进,被列入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获得了UFI认证,中宣部还专门成立了“文博会协调领导小组”,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全部参展,成交额突破了千亿大关。

图源:走进外交

中国文化出海

2005年,深圳报业集团、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深圳出版发行集团公司共同组建了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有限公司(简称“文博会公司”),专业化办展机构的融入让文博会开启了市场化运作的模式。

同年9月,文博会首次海外推介会在德国纽伦堡举行,吸引了欧洲文化机构、采购商及媒体的高度关注。

图源:南方杂志

UFI认证

2006年,文博会搬进了深圳会展中心,办展面积突破了10万平方米。

1505家企业和机构参展,澳门特别行政区首次组团参展,96万余人参加了这次展会。

文博会也被列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重点支持的会展行列,并成为了中国首个获得UFI(全球展览业协会)认证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

图源:晶报

参展人数破百万

2007年,文博会参展人数首次突破了百万

本届展会共有1639家企业和机构参展,176万余人观展,网络文博会“文鹏网”访问量高达120万人次,文博会会徽和吉祥物小水滴“文鹏”也在这届展会跟观众见了面。

“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精品化、标准化”的办展模式自此在文博会上形成。

图源:晶报

成立“文博会协调领导小组”

2010年,中宣部牵头成立了“文博会协调领导小组”。

文博会开启了“政府办会、企业办展、市场运作、打造平台、以展兴业”的运作模式。

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全部参展,首次实现政府组团“满堂红”,总成交额达1088.56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

图源:深圳商报

2010年以后,文博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并获得了中央文化改革文件背书,多个“首设”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展示平台,青海唐卡、苏绣等国粹在展会上惊艳了世界,成交额快速地突破了2000亿大关。

图源:晶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2011年,文博会首次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还被写入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896企业和机构参展参加了这届展会,中国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等一批国内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国字号”企业、品牌产品项目在展会上备受瞩目。

青海唐卡、江西南昌瓷版画、江苏苏绣等208个全国最具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受到了海内外采购商的好评。

图源:深圳发布


交易额首次突破2000亿元

2014年,文博会首次设立了专业观众日和公众开放日。

全国31个省区市及港澳台地区第五次全部参展,万达集团、中影、华侨城、中孚泰等文化产业龙头企业汇集本届展会,文化产业核心层参展率达到了96%,交易额首次突破了2000亿元。

同年,文博会公司通过了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

图源:晶报

一带一路展馆

2015年,文博会以“一带一路”为主题,首次设立了丝绸之路专馆。

主办方以“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产业发展”为主题,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选出泰国、印度、俄罗斯等15个国家和国内西安、乌鲁木齐、广州、泉州等15个城市在丝绸之路专馆展示传统工艺美术、创意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旅游及演艺等内容。

异域风情的海外产品备受欢迎,“一带一路”15个沿线国家的展品被抢购一空。

图源:大湾区新闻

线上文博会

2020年,文博会首次以“云上文博会”形式在线上举办,正式进入数字化元年。

展会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通过开展云开幕、云展厅、云招商、云签约、云大数据等“五朵云”建设,对线上展览模式进行全新的结构设计和流程再造,打造集展示、交易、交流、互动于一体的网上展会新平台。

展会期间,3243企业和机构展出了2万余件展品,“云上文博会”总访问量达1416万人次。

图源:光明日报

后疫情时代是文博会的高光时刻,数百万人在文旅融合·文化消费馆被点燃了消费热情,文博会成为了撬动文化经济的战略支点,文博热潮爆火网络,相关话题全网阅读量超过了50亿人次。

图源:深圳发布

文旅融合促进消费

2022年,文博会被写入《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简史》

这届展会采取线下为主、线上同步的方式,除主会场外,还在全市各区设立了65个分会场,共展出超10万件文化产品,推出4000多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

在首设的文旅融合·文化消费馆内,“缩小版”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200余万观众在文博会上了解到了西安大唐不夜城景区。

图源: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

数字文创产品

2023年,文博会与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同期举办,两大国家级文化盛事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联动亮相,共同打造了文化领域最高规格的“双星”盛会。

云上文博会平台入驻展商总量首次突破6000家,除主会场外,深圳全市各区共有设有64个分会场。

数字赋能进一步凸显了中国的文化创新,在“数字中国——AI时代的文化创新”主题展区,几十位数字人主播同台直播,以文博会吉祥物小水滴“文鹏”为核心的多款数字文创产品为文博会打造了崭新的名片,文博会数字化工作被评为2023年度“文化数字化十件大事”之一。

图源:深圳大件事

“文创中国”展区

2024年,文博会迎来了20岁的生日,设立了“文创中国”专题展区。

展区汇聚了来自故宫文创、北京工美造办、景德钰青、肃鸣堂等国内最具代表性的文创机构的300余件文创产品,集中展示了文化创新在日常生活中的丰富应用场景。

当代“国礼造办处”工美造办带来了《丝路神骏》景泰蓝摆件、《春色满园》景泰蓝赏瓶、《金兰花开》花丝镶嵌提梁盒等国礼级艺术品,观众不仅能赏传世国礼之美,还可以将富有民族文化底蕴的国礼衍生品买回家。

图源:央广网

历经20年的发展,文博会已经发展成了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风向标。

世界从这里了解中国文化,企业从这里走向世界。

从前那批“弄潮儿”的“新鲜”思想,带动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的新兴模式,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以上部分信息来源参考自:新华社、深圳特区报、光明日报、南方日报、大洋网、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人物传记网、新浪深圳等,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仅供参考。

联系我们
4000-859-608
总机 :021-60822089
邮箱 :hi@zhandaren.com
客服微信
展大人 平台公众号
展大人 微信小程序